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高考调剂 高考调剂

高考历史必修占的比例,高考历史必修1

tamoadmin 2024-06-18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历史考几本书?2.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师用书3.高中的时候历史必修1、2、3是不是一定要学?选修那6本是不是可以不学。4.急急急,谁知道人教版高中历史共有几本?必修几本选修几本5.请高手提供: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分类汇编 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6.高中历史选修都学哪几本?都是什么?浙江高考文科要学习的政治历史地理一共几本书 22本书。历史有7本。分别是历史必修1、历史必修

1.高考历史考几本书?

2.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师用书

3.高中的时候历史必修1、2、3是不是一定要学?选修那6本是不是可以不学。

4.急急急,谁知道人教版高中历史共有几本?必修几本选修几本

5.请高手提供: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分类汇编 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6.高中历史选修都学哪几本?都是什么?

高考历史必修占的比例,高考历史必修1

浙江高考文科要学习的政治历史地理一共几本书 22本书。

历史有7本。分别是历史必修1、历史必修2、历史必修3、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政治有7本。分别是政治必修1、政治必修2、政治必修3、政治必修4、国家与国际组织、经济学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地理有8本。分别是地理必修1、地理必修2、地理必修3、区域地理、环境保护、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

扩展资料:

浙江高考实行选学考分离:这意味着从2020届(9月份高一)学生开始,要增加3次学考次数,考试负担有所增加。

学生无论选择哪三门作为高考的选考科目,普通高中课程中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合卷) 9门文化科目,都要参加学考。但学考试卷难度应该会有所下降。

学考只有一次:意味着必须重视学考的首考,没有第二次机会了。(也就是拿不到高中毕业证书了)。但该政策不实行于现在的高二、高三的学生。今年9月份高一的学生学考只能考一次,不合格可以增加一次机会。

参考资料来源中学教学联盟

参考资料来源:浙江教育网

高考历史考几本书?

高中必修2知识总结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发展(生产工具)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石器)

② “耜耕” 或“石器锄耕”(石器、木器)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

③铁犁牛耕

a 春秋战国时出现并逐渐推广 b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 隋唐时期:曲辕犁 标志我国耕犁的完善,为后世沿用

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农作物 水利灌溉

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

石刀、石斧

刀耕火种

水稻、粟

/

商、西周 耜耕或石器锄耕

耒耜和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

开沟排水、除草、沤肥和治虫等

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

春秋战国 铁

铁农具、牛耕

垄作法

/ 战国都江堰

两汉 耦犁、出现犁壁;耧车

代田法,一年一熟

/ 漕渠、白渠、龙首渠

魏晋南北朝

/ 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

/ 曹魏?翻车

隋唐 曲辕犁

/ / 唐?筒车

宋朝 /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 告转筒车

明清 / / / 风力水车

耕作技术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

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

1.原因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个体分散)

②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精耕细作

3.评价

积极:

① 推动精耕细作技术

② 封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局限性: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起 源: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农业技术:精耕细作;

生产模式:小农经济,一家一户,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第 2 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我国古代手工业概况

起 源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发展状态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夏商周官府垄断,春秋战国继续发展,此后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在手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直至明清逐渐衰落

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

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春秋战国和秦汉发展,魏晋南北朝受摧残,隋唐恢复,明中叶以后开始占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的消费产品

市场流通

一、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高超的冶金技术

原始社会晚期:掌握了冶铜技术

商周: 青铜器铸造繁荣时期

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两汉:出现,高炉炼铁、炒钢技术

东汉:水利鼓风冶铁技术

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杜诗发明

享誉世界制瓷业

1.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2.商朝:原始瓷器

3.东汉:成熟的青瓷

4.北朝:成熟的白瓷

5.唐朝:南青北白

6.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名窑涌现

7.明清:种类丰富,瓷都景德镇。青花瓷彩瓷珐琅瓷

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1.距今四五千年: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2.商朝:已有织机

3.西周:能够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4.汉朝:技术相当成熟,花色品种多样

5.唐朝:轻盈精湛,吸收波斯织法与图案风格

6.宋朝:品种繁多

7.明 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成为丝织中心

二、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元代的纺织业 明清? 花楼机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主要的衣料

三、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的特征

1、起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经营模式:官营、家庭、民营手工业长期并存

3、经营方式:规模大、部门多、分工细、技术领先

4、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5、地位: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6、影响:享誉世界

第3 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阶段

1.先秦时期:商业兴起

商周时期:

“商人” 出现 货币为贝类

特点: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时期:

表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特点:官府控制的局面被打破

2.秦汉时期:初步发展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秦 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修建驰道

1、“重农抑商”

2、有时间、地点的限制

汉 “开关梁”,解除地区间的隔绝

3.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

原因:

① 国家统一

② 大运河开通

③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表现:

① 都市商业的发展

② 农村集市贸易的发展

③ 柜坊和飞钱的问世

4.宋元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原因:

①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 政府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③ 水陆交通的便利

④ (元)国家统一、环境安定

表现:

① 商品种类的增加

② 纸币的出现

③商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④ 边境贸易 、海外贸易的繁荣

⑤城市的繁荣与草市普遍(元大都)

5.明清时期:

① 赋税沉重,受到官府压制;

② 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进入市场;

③ “商帮”的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二、商业的载体——城市的发展

(一)宋以前的城市(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居从属地位)

1最初的城与市

2唐长安城坊和市分开。

(二)宋朝城市的发展

1、宋代市、坊界限被打破

2、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早市与夜市

3、形成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

市(草市)——市镇——城市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发展阶段:

西汉:两条丝路

唐朝:重要港口广州,设市舶使

两宋:对外贸易对象多,海外贸易税收成为重要财政来源;

元朝:泉州成为对外重要港口;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广州一口通商

发展特点:官府控制、朝贡贸易

北宋发行的纸币“交子”.

南宋发行的纸币“会子”.

元朝制订了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纸币制度

两大商帮发展的经营历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徽商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茶叶、木材、粮食 典当、走出国门

晋商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丝绸、铁器、棉花、木材 票号、走出国门

第 4 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 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①特点:氏族公有、集体耕作、平均分配

②原因:生产力低下(刀耕火种)

2.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

①特点:

a.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b.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只有使用权,向国王交纳贡赋;

c.庶民与奴隶集体耕作

d.土地划分形同“井”字

② 发展过程: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废除

③瓦解原因:

a.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大量出现

b.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

c.井田上劳动力减少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① 确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

② 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国有土地)

地主私有土地

自耕农私有土地(小农)

③土地兼并

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抑制兼并

措施:a北魏至隋唐:均田制b明朝:以人丁和田亩收税

目的:保证国家赋税收入,巩固统治

效果:鼓励垦荒,不能阻止

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氏族公社所有制

2.奴隶社会 石器锄耕少量青铜器 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3.封建社会 铁犁牛耕 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化

二、重农抑商

原因:

根本原因:以农业为核心的自然经济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维护封建统治;

直接原因: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具体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封建政权。

发展过程:

①商周鼓励商业

②战国时期,商鞅首倡 (农本商末)

③秦代继续推行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④汉代抑制富商大贾 (专卖、专营、征重税)

⑤明清以后,继续固守(专卖制度、增加商税)

评 价:

积极作用:

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

①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联系,不利于商业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也受到限制。

②过多用行政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

③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阻碍社会进步。

四、海禁与闭关锁国

1. 明“海禁”

原因:抵御倭患,维护统治

内容:禁止官民私自下海

2. 清“闭关锁国”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客观原因:抵御西方殖民者的扩张

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抗清斗争

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影响

①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场、资本)

②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隔绝联系,阻断学习)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条件:

资本、劳动力、市场

第5课 开辟新航路

一、东方的诱惑(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条件)

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2.社会根源:黄金的诱惑

3.直接原因:传统商路不畅

4.思想根源:人文主义

5.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

6.条件:① 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② 王室、教会的鼓励与支持③ 地理知识

二、新航路的开辟(过程)

1. 迪亚士抵达好望角(1487)

.达?伽玛到达印度(1497)

3.哥伦布到达美洲(1492)

4.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1522)

二、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地理大发现”

1.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2.出现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

3.促进欧洲州资本主义的发展

“商业革命 ”(贸易规模、商品种类、经营方式、贸易中心)

“价格革命”(物价上涨)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海上马车夫---荷兰

1、兴起的条件(原因)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

②较早的资本主义萌芽

③新航路开辟的受益者

④赢得独立

2、兴起的表现(荷兰之最):

富庶、资本主义国家、商船、港口和商业中心

3、殖民活动

①组织形式:成立商业垄断公司

②表现:A、袭击葡、西船只,抢劫财物。

B、探索新航路,开辟殖民地

非洲:好望角

美洲:新尼德兰

亚洲:印度沿海、马六甲、锡兰、印尼、台湾

③结果:17世纪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

二、“日不落帝国”---英国

1、形成的过程

①1588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②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

③三次英荷战争

④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

2、结果:18世纪中期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条件(优势)

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地理优势

手工业发展程度高 ——经济优势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制度优势

海军实力强大工业 ——军事优势

三、殖民扩张的影响

①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②对殖民国家:财富,资本的原始积累

③对殖民地:灾难和落后(黑奴贸易)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主要是以机器取代人力,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工厂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一、背景和过程

1.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社会稳定

2.条件:

3.过程

开始于英国的棉纺织业领域

① 珍妮纺纱机

——工业革命的开始

②瓦特改良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关键

①1785年投入使用

② 19世界三四十年代:广泛采用

③工业革命的拓展和完成

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

19世纪中期,法、美等国完成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工厂制度的确立

3.工业文明的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

4. 两大阶级的形成(工业资、无)

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形成过程

①新航路的开辟,形成雏形

②工业革命后,初步形成

2.影响:

①攫取利益

②破坏和建设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特点?

(1)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科学和技术真正结合。

(2)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大国.

(3)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

世界市场是怎样形成、发展的?

①新航路的开辟,雏形出现

②殖民扩张,不断拓展

③ 第一次工业革命, 基本形成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 进一步发展确立

1、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1831年)

2、伦琴射线(X射线1895年)

3、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确立

4、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1869年)

5、细胞学说(1839)

6、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1859)

垄断组织

①垄断的方式:兼并或相互联合

②垄断的表现:控制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的产量、价格和市场

③垄断的目的:追求更多的利润

④原因:

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

生产规模扩大,集中程度高

社会财富日益集中

⑤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⑥影响:提高劳动生产率;干预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推动殖民扩张;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2、表现:“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农业产品进一步商品化(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3、影响:

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积极)

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消极)

二、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通过采用西方的生产技术,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1、原因(背景):内忧外患

2、主张:

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革命性、妥协性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战后)

1、背景:

(1)甲午战后西方列强资本输出

(2)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

2、表现:

(1) 厂矿数量增多;

(2)投资额扩大;

(3)兴办企业地区增多(内地)。

3、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原因:

(1)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发展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2)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外部条件。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2、表现:

(1)厂矿企业增多;

(2)投资总额增加;

4、特点:

(1)发展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系统。

(2)地区分布及不平衡

(3)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经济占绝对优势。

(4)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

5、春天逝去:列强卷土重来

三、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927——1949)

1、较快发展(1927——1936)

(1)原因:

国家基本统一

国民政府的政策鼓励: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表现:

轻工业、新兴工业(化工、橡胶)

产品出口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2、沉重打击

沦陷区: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

国统区:战时体制,全面控制——官僚资本膨胀

3、最终萎缩

原因:

蒋介石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官僚资本的挤压;

南京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严重。

(2)表现:

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思考: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推动发展的因素:

A、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B、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C、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D、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2)阻碍发展的因素:

1、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含义

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2. 背景

国际方面:

1、政治上,20C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2、经济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国内方面:

1、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心转移

3、邓小平出访日美后的的认识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1.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作用和影响

①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②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③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

2、沿海港口城市:年 共14个

3、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 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湾

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4.沿江开放

A、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B、开发开放的目的:

龙头 带动

C、浦东开发开放的成就:

基地 新经济增长点 重点和标志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15交通 和 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的发展

1、原因

西方先进交通工具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倡导

2、发展历程

航运

轮船招商局(19C70年代初 上海)——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

[历程:晚清;国民政府(官办);新中国]

火车机车演变

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公路

汽车:20世纪初出现在上海

历程:清末民初 新中国

石油工业:石油会战(大庆)

公路建设

历程:清末民初 民国时期 新中国

航空

中国的第一架自制飞机(1909年):

冯如 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中国的第一条飞机航线(1920年):

北京---天津 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二、 通讯工具的变迁

电报、电话、互联网

16、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

二、影视

**电视互联网

1、哪一种媒介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了大众传播时代?报 刊

2、中国人自己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文新报》

3、新中国成立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是什么?《人民日报》

4、1958年、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第一家电视台是?北京电视台

5、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 光 曲

6、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的年代?1994年

四大媒介指的是哪四大媒介?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

17、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三、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1、理论来源: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

2、具体措施:以维护自由放任原则为前提,呼吁劳资双方和政府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解决经济问题

3、结果:危机更加恶化

18、罗斯福新政

评价

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苏维埃政权

1、建立:十月革命

2、措施: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3、形势

国内:叛乱

国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在三年的国内战争期间,苏俄人民是怎样战胜国内外敌人的?

军事上:组建红军,抵抗敌人的进攻

经济上: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国内外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师用书

必修1、必修2、必修3、选修六本: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3——20世纪的战急与和平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在繁重的学业中,历史是一门让人倍感艰辛的科目,光是其背诵的内容就多之又多。这里就给大家说说学习历史的注意事项。

工具原料历史课本充足的学习时间

方法/步骤分步阅读

1

/6

历史是以时间为线索进行的。所以首先,我们要梳理一遍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以时间为轴,将各个历史事件排列下去。

2

/6

其次,我们要在记下时间的基础上,尽量记下各个历史事件的其他基础资料,如地点和相关人物。

3

/6

接着,我们就要选取其中重要和有高频考点的历史事件,记下它们的主要内容和最后的结果。

4

/6

随后,我们要了解其中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发生的原因。而这些背景和原因,大多来自于时间轴上前一个事件。

5

/6

然后,我们要熟练地将最重大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或影响、或作用)记下来。这些意义(或影响、或作用)大部分是对于时间轴上下一个时间有推动或铺垫的作用。

6

/6

最后,我们要把这些整合成历史的一个专有记忆思路。这样就能在做题时用整个思路快速定位到要考的事件。

注意事项

要利用时间轴记忆

要形成记忆思路学习历史有阶段性

等你上了高三你会发现,高三的历史学习和高一高二很不同,它是一个高度概括和整合,反复巩固的过程,这就要求你在高一高二有很扎实的基础和"历史基本功"。

我的观点是高一、高二阶段,不必苛求知识的深度,但要注重追求知识的广度。你会发现语文水平的高低和课外知识的丰富程度对历史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建议 ,你多读一些课外历史书籍,注重古文能力和语感的培养,建立自己的一套历史观和世界观。这些东西对你的影响可能不会马上体现在分数上,但上了高三以后你会发 现它们太重要了。

2.抓住课堂

要说实在的东西,课堂是很实在的。

我们文科和理科不同,很多聪明的理科生不听课是可以照样考好的,但是一个历史生如果不听课他一定什么成绩都别想拿到。 听课也有听课的方法,我认为课前预习是很重要的,你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把你理解的这一课的知识框架和系统大致构建出来,充分去领会书上每一个部分、每一个框题是为了说明什么;然后在听课的过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你的思路和框架,形成一份完整的听课笔记,课后再和参考书上的知识重点、知识 框架进行对比补充,拓展自己的思路。

仅供参考

高中的时候历史必修1、2、3是不是一定要学?选修那6本是不是可以不学。

1.求全套的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的教案,教师用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 感悟课标新理念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罗马在法制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罗马法律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了解罗马重要法律制度的内容及影响,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罗马在法制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罗马法制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研习教材重难点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概念 罗马法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它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

广义的罗马法是指通行于罗马统治地区的全部法律制度,狭义的则仅是指罗马公民法。 2、罗马法的演变发展过程 (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于十二块铜表上,称为《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2)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成为公民法。

它具有明显的狭隘性。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演变成为适应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

(3)从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时,成立专门的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统称《民法大全》。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深化·拓展 1、《十二铜表法》代表平民的利益么?为什么说这是平民的胜利? 提示:这部法典内容广泛,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等,它维护的是贵族的利益,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因为贵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来损害平民的利益了。 2. 万民法产生的原因 提示: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罗马公民,后者是罗马的一切自由民。

转变的原因是:罗马在长期的扩张过程中,被征服者无法享受罗马公民权,不受公民法保护;版图的不断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使原有的法律无法解决。这一变化过程是伴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而进行的。

思考·提示 学思之窗1 从这些法律条文中你发现了什么历史信息? 提示:罗马《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白虎了平民的利益,但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是阶级专政的工具之一,《十二铜表法》的内容主要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奴隶不享有同等权利。 典例·展示 例1下列对于罗马公民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罗马法律体系的统称 B.公民法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C.是一部具体的经济方面的法律 D.对于维护罗马社会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解]:解答本题时对每一个题肢进行分析,同时知道罗马法是一部综合性的法律,本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C[评]:本题是对基本历史知识的考察,难度不大。 应用·体验 1.下列事件发生在公元前6世纪末的是 A.《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B.罗马帝国的建立C.《霍阿腾西法》的制定 D.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2.《十二铜表法》的诞生是 ( ) A.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B.长期对外扩张的结果 C.罗马共和国建立的结果 D.法学家积极立法的结果。

2.高中历史老师应该读哪些书

推荐《高中历史辅助教程 四种版本合一》

做模拟题或高考题时,经常出现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教科书上没有讲,Why?因为:全国有四套历史教材(人教、人民、岳麓、北师大),而您手中只有一种。您手中的教材没有讲,不代表其他版本的教材没有讲。高考考的是历史,不是历史书,更不是你手中的某一版本的教科书。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对各版本的历史教材都有所了解。人教版条理清晰但内容简单,缺乏学术性;人民版材料众多,但知识点模糊;岳麓版学术性强,但缺乏系统;北师大版使用范围更小。现在,我们对四套教材取其精华并结合最新学术观点 *** 而成《高中历史辅助教程-四种版本合一》!该教程可扩大知识面,有效提高高考成绩。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代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手工业的特点及影响。

第 (1) 问从总体上认识商、周时代青铜铸造业的状况;分析材料,归纳关键信息回答特点。第 (2) 问、第 (3) 问同样要求阅读并分析、概括材料。

特别是对清代珐琅彩瓷瓶制作的介绍,隐含着中外交流的信息。第 (4) 问注意思考问题的角度,在综合分析中得出认识。

答案 (1) 状况:青铜器铸造进入高度发达的繁荣时期。 特点:规模大;技术先进并不断发展;种类多;造型美观;西周的青铜器大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2) 内容:我国丝织品在古希腊、罗马影响大。 结论:我国丝织业历史悠久,技术先进,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丝织品出口多,历史久,价格贵;曾改变了古罗马贵族的服饰习惯,迫使当时最高统治者下令干预。

(3) 特征:中外交流频繁;引进西方原料,改进生产工艺。 (4) 认识:我国古代传统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手工业品丰富了中外各国人民的生活;青铜铸造、丝织业和制瓷业是我国传统手工业的主要代表。

4.高中历史人教版有几本选修都是什么

高中人教版的历史书一共有六本巡修,分别是: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五: 探索历史的奥秘、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高中历史书一共有九本书,必修书有三本,选修书有六本 历史人教版必修书分别是: 1、必修一,政治史 2、必修二,经济史 3、必修三,思想文化科技史 扩展资料 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考试特点是史论结合、知识点多而交叉,这也使得高中历史不光靠背一背就可以了。

1、听课方法 高中历史必须把掌握基础知识放在第一位,必须在掌握史实基础上思考和回答问题。听课效率往往决定你对基础知识掌握效果。

教师在历史课是除了讲解知识,也会对知识进行拓展分析、知识之间的联系分析。 高中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包括: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历史的时间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较多的。

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记录内容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 2、阅读历史资料方法 历史资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

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式之一。阅读高中历史书以外的课外阅读书,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加深知识印象。

比如一些资料中的历史地图、历史、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建筑等形象化的学习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 在阅读课外书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而且要能够与课本上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

3、建立知识系统方法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线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

比如按照朝代建立、巩固、繁荣、衰败等记录为主要框架。重要事情按照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事件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口号等)、事件影响(包括性质、作用、意义、经验教训等)记录为具体内容。

急急急,谁知道人教版高中历史共有几本?必修几本选修几本

必修课时整个高中学期所有学生都必须学的

选修课就高中生而言 是对于文理分科而言的

历史的6本选修 如果lz选择理科 就不用学了 相对的理科标注的生物 物理等选修就成了lz的必修课 反之 lz学文科 6本历史就成了必修 而生物物理就成了无需修

其实选修 必修就是个选理还是选文的选择 与课程无关

请高手提供: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分类汇编 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必修:3本;选修:6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2、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3、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扩展资料:

一、必修课程

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历史(Ⅲ)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参考资料:

人教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出版社

高中历史选修都学哪几本?都是什么?

2011年高考历史分类汇总必修Ⅰ政治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C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2011年北京卷文综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C

A.西汉通过削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B

①大都-北京   ②汴梁-开封   ③临安-苏州   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1年福建省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D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失

(2011年广东省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D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2011年山东省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中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C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011年四川省文综13)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 C

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011年重庆市文综12)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称赞管仲,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 C

①恢复了周礼 ②尊崇周王,会盟诸侯 ③实行“初税亩” ④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1年重庆市文综15)《宋史》记载:“会元昊请臣,朝廷亦以厌兵,屈意抚纳”。宋朝对夏“屈意抚纳”的内容包括 B

①重开边境贸易 ②割让幽云十六州 ③约为兄弟之国 ④封元昊为夏国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B

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右图所示为《唐书》

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

代科举制 D

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C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7)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A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9)中国历史上,与秦、南朝齐、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A.匈奴、契丹、满族 B.契丹、鲜卑、匈奴

C.女真、鲜卑、匈奴 D.匈奴、鲜卑、契丹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0)右侧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魏国

所辖地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4)乾隆自称有“十全武功”。他的主要“武功”包括 A

A.平定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 B.首派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

C.取得雅克萨大捷、签订《尼布楚条约》 D.收复台湾、设立伊犁将军

(2011年上海市文综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C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C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B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D

A.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

二.非选择题

(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40)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课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开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以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其分语言、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和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委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

答案要点:

(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2)述: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评: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的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2011年全国卷文综39)

(历史部分2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祖国西北,地域广阔。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农牧并存的人文特征,使这里成为各民族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家园。陕、甘、宁等地区曾是周、秦、汉、唐立国之基。现代历史上,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的圣地。西北的全面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材料一

周、秦、汉、唐定都关中且国势强盛,并非只 因为关中农业经济繁盛、四周险塞,关中西北面、北面的山地、高原同样重要。西周末年,王室失去了山地中“戎”族的支持,被赶出了关中平原。秦国控制了山地,“遂霸西戎”,积聚起雄视“山东”的力量;视死如归的战士与关中繁荣的农业经济,同是支撑秦统一全国不可忽视的因素。由山地、高原中“善骑射”的“六郡良家子”组建的军队,也一直是汉朝军队的核心。隋及唐前期,关中在经济上已然衰落,远不能与“山东”相比,但依靠关陇为主体的府兵,以及国家马场饲养的最多时达到四十万匹的战马,仍足以控辖全国;当唐朝失去对西北山地的有效控制后,国势便一蹶不振。在历史学家吴于廑看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互动,构成世界范围内农业时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就中国历史来说,唐以后草原与中原农耕地区的互动更为广泛而深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中周边地区对秦汉隋唐统一强盛的作用。(8分)

(4)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对唐以后中国历史的影响(12分)

答案要点:

(1)作用:北面、西北面山地、高原形成关中的地理屏障;输送了长于骑射的骁勇战士;提供了战马。

(4)影响:契丹、女真、蒙古族、满族等游牧民族先后建立跨草原与农耕地区的政权;草原地区与农耕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影响日益深入;形成广泛而深入的民族融合,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逐渐形成。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35)

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问题:(12分)

(1)按示例填写表格。(6分)

(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6分)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1)

答案1:回答符合史实。f6分)

①世卿世禄制;②推举制:⑤考试成绩

其他答案。(0分)

(2)论据(4分)

答案l:能全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4分)

?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思、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答案2:单方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或弊。(2分)

其他答案。(0分)

组织(2分)

答案l:叙述连贯成结构。(2分)

答案2;叙述较连贯。(1分)

其他答案:罗列论据.(0分)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权斗争

一.选择题

(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浙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 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B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2011年全国卷文综14)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品论:“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B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效仿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2011年北京卷文综17)图8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 讽刺漫画:

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

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B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2011年安徽省文综16)图五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

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B

A.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

B.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C.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

D.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2011年福建省文综18)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 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D

A.损害身体,削弱军队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2011年四川省文综16)1898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扯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清廷的意图不包括 A

A.收回通商口岸 B.发展民族经济 C.维护国家主权 D.挽救国家危亡

(2011年浙江省文综18)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C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一?二八事变以前 C.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

(2011年重庆市文综17)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霸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C

A.1851年 B.1895年 C.1898年 D.1906年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26)“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瘗忠有圹,名勒丰碑。懔懔大义,昭示来兹。”这段碑文纪念的是 B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中国远征军第八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二.非选择题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37)

—份护照

《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道盖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争约章程第八款,内裁: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熙,准其前往.故请顿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庶臻妥协,以示照给本成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

问题:(12分)

(1)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家? (3分)

(2)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9分)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1)

答案l:填写了符合史实的3个国家。(3分)

?英、美、俄

答案2:填写了符合史实的2个国家。(2分)

答案3:填写了符合史实的1个国家.(1分)

其他答案:填写了3个以上的国家。(0分)

(2)

答案1:能结合护照中的信息分析弊端。(9分)

?护照土所填游历地区很广,也没有确定的有效期,等于让外国人持此一照,周游全国!为其侵略活动提供方便;护照上要求地方官“随对照料”的措辞十分含混。

给外国人敲诈地方官吏提供了口实;护照上要求地方官对外国人“宾礼相待”,却只字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图人寻衅滋葶,地方官难以裁办。

答案2:未结合护照中的信息进行分析?(1-3分)

有利于西方人自由传教,为其发动侵华战争作好准备,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其他答案:(0分)

(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7)

(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7分)

(2)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5分)

答案要点:

(1)转变:由瓜分到“保全”。(2分)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2分)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3分)

(2)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殖民地程度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5分)

我连专题二的也给你了。记得加分呀。

高中历史选修都学哪几本?都是什么?

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4、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5、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6、探索历史的奥秘

高中人教版的一共有六册选修分别是:

选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选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五: 探索历史的奥秘

选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本 ,选修六本

必修一 政治史

必修二 经济史

必修三 思想文化科技史

高中人教版选修共六本,至于选什么,看各省市的安排。高考是四选一。

选修只是在必须的基础上拓展,如果必修没有涉及,选修只是了解,高考时选修是15分的材料,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基本都是课外的。

高中历史人教版有几本选修都是什么

人教版的一共有六册选修分别是:

选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选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五: 探索历史的奥秘

选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有几本?都是什么名称?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共6本,名称如下: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2:《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广东考纲要求)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

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通常学校会依据考纲要求从中选取1-2本教学,如果你想自学的话可以在网上下载相关内容学习。

2015年河北省高中历史选修哪几本

现在统一使用的教材有四本选修,分别是《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和《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但一般老师不会四本都讲,就得分率来说,四道选考题里得分最高的是改革,其次是人物,所以我们选讲的就是这两本书。战争得分率最低,因为涉及知识面太广,题干里的资讯量巨大,高中生很难有全面的把握,所以我们老师的建议是首选改革题。民主思想与实践时难时易,赶对了出到中国近点民主思想就是必修里的内容了,很好答,但得分率倒数第二,说明不定因素还是不小的。希望可以帮到你,我也是河北省高中生的说⊙▽⊙

现行高中历史书的必修和选修都包括哪几本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五:探索历史的奥秘 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高中历史都学什么

首先当然是要把课本的内容看透,背熟。

接下来要注意把内容归类,尽量详细点。譬如农业(在分为农作物、其他什么的)、改革措施的、文化艺术等等。因为时间太久了,只记得个大概了,你自己再分。

最重要的是你要每个时代都整理成一个纲领,怎么说呢,就好像是树状图,政治(包含时代背景)、经济、文化三大分支,然后再分详细点。

第三,中国史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学习,学习中国史是纵向学习(按时间推移),横向的意思是指在学中国史的同时,要注意同世界史联络,注意它们同时间上都在发生什么事,或事件上的对比,如郑和下西洋和开辟新航线的异同等等。

最后,你可以自己给自己出题。根据课本内容,自己想一下可怎样出题,要注意的是题目的范围不能太小。若能包括不同时代,不同领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外)就算是很好的题了,因为试卷上最后一道题一般都是这样的题。

我高中是历史专业的,所以也算是我的经验吧。但因为实在是太久了,也就记得这些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加油啊!

文章标签: # 历史 # 发展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