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热门院校 热门院校

2014年山西高考状元-2014年山西高考状元是谁

tamoadmin 2024-08-07 人已围观

简介1.太原市第五中学的办学成果2.7年前,以601摘得县状元14岁山西高考神童,现状如何了?3.山西省高考状元马晓光:最奢侈的事是吃豆腐太原市第五中学的办学成果 学生竞赛 太原五中学生交响乐团建团多年来多次荣获中国中学生校园春节晚会特等奖、一等奖,并代表大陆学生赴香港参加香港回归演出;年轻的“模拟联合国”社团多次参加北大、复旦、泛珠三角地区等全国性的模联活动,并赴美国参加哈佛、普林斯顿大学组织的国

1.太原市第五中学的办学成果

2.7年前,以601摘得县状元14岁山西高考神童,现状如何了?

3.山西省高考状元马晓光:最奢侈的事是吃豆腐

太原市第五中学的办学成果

2014年山西高考状元-2014年山西高考状元是谁

学生竞赛 太原五中学生交响乐团建团多年来多次荣获中国中学生校园春节晚会特等奖、一等奖,并代表大陆学生赴香港参加香港回归演出;年轻的“模拟联合国”社团多次参加北大、复旦、泛珠三角地区等全国性的模联活动,并赴美国参加哈佛、普林斯顿大学组织的国际中学生模联大会,且获得多项高级别奖,已经成为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社团之一;校篮球队多次获得山西省冠军,队员任俊飞、任俊伟被选送到中国国家篮球队;田径队连续多年获得太原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冠军。 学生成绩 太原五中2012年高考理科达一本线406人,文科达一本线85人,其中590分以上11人。

太原五中2013年高考理科600分以上68人,625分以上26人,文科580分以上9人,裸分(不考虑加分)居全省前十有三人。

太原五中2014年高考600分以上的有260人左右,660分以上的26人,文理前十名共三人。

2014年6月19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14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太原五中以17年—2013年培养了19名山西高考状元,位列“2014中国顶尖中学排行榜”第五,被誉“高考状元梦工厂”。 2003年以来,学校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了多种殊荣,被评为太原市德育工作模范学校;太原市文明单位;初、高中获太原市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一等奖;被评为山西省新课程试验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太原五中校刊《流火》,由学生主办,被评为全国优秀校刊一等奖。

7年前,以601摘得县状元14岁山西高考神童,现状如何了?

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谁谁家的孩子可聪明了,是神童什么的,小编觉得神童都是一种稀奇的动物,能被称为神童肯定是有着异于常人的地方,那么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位14岁就考入清华的神童,他叫范书恺,现在七年过去了,如今怎么样了呢?

范书恺出生于一个有文化的家庭,爸爸是公务员,妈妈是教师,所以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范书恺识字,在范书恺两岁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几千字了,所以四岁的时候就上学了,然后七岁的时候上了初中,这期间也跳过级,跳级的原因相信大家也知道,因为太优秀了,有着父母的良好教导,不跳级也太浪费了,所以在范书恺十四的时候就考上了大学,成为清华年纪最小的一个,很多人都觉得他是神童,因为很少有人可以像他一样那么优秀,十四岁就考进清华这是什么概念呀,平常人都要18岁呢,四年的时间,多出的这四年可以做很多事情了,但是范书恺说他不是什么神童,我们都觉得这肯定是他谦虚了,但是他说出了他的方法。

原来范书恺从小就喜欢看书,什么书都喜欢看,因此有广泛的阅读量,而且父母每天都会给他定制课程表,每一项都会按时完成,这也就练就了范书恺严格的作息时间,这样对个人来说是有着良好的调配作用的,当范书恺进去大学之后,他也一直作息规律,这就是养成的好习惯,好习惯能造就一个人的成功,而且范书恺非常勤奋,每天都会按时给自己布置阅读什么的,那么现在范书恺怎么样了呢?

他现在打算继续深造,所以留在清华读研,而且他现在能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父母都不用为他操心了,在大学期间他已经得过很多奖项,小编就不一样介绍了,总之大家都知道人家是神童,范书恺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也许这就是他成功的原因吧。

小编认为其实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天才的,就算有那么轻微的也只是一点点,还是要靠后期的努力的,如果没有一点努力,就想获得成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的几率才会大,一定要相信自己。这期就到这里结束了,我们下期再见。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山西省高考状元马晓光:最奢侈的事是吃豆腐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清晨。

长发、烫头、蛤蟆镜、白衬衫、喇叭裤……当一些新鲜的玩意开始满大街充斥时,在中学的教室里,80年代的高中生正埋着头静静地用功。

80年代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起点。80代的人是的,同时又是矛盾的。在当时,中专尚有足够的实力与大学碰撞,对于这些中学生而言,选择考取大学,就意味着放弃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本城市户口……而高考在即,他们己自断后路,别无选择。

这个时候,没有人知道什么叫“高考移民”,也从没有人会将“暗箱操作”这个词与高考联系在一起。80年代的考生们只知道,高考是非常重要的考试,没有扩招,录取率很低,基本没有高收费的民办高校,千万考生的眼睛都盯着全国有限的大学和有限的学习名额,用“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来形容80年代的高考考生,丝毫不过分。大学是所有的希望所系,考上大学,对他们的人生而言,就成功了一半。

尤其是对于来自贫困农村的考生,高考的成败更是意味着天壤之别的命运开端:考上大学,意味着跳出农门,获得城市户口和“干部”身份;如果失败,那就回到农村继续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有人这样形容当时考生的命运突变。所以,那时的农村考生只要有一点点条件,都会拼尽全力去挤高考这道独木桥。能上大学是一件光耀门庭的事。哪家的孩子如果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都要敲锣打鼓、放鞭炮、摆酒席。按当时的说法,这就叫“鲤鱼跳龙门”。

马晓光正是在这个时候从高考中脱颖而出的。

1980年,马晓光以总分455分的成绩成为当年山西省高考文科状元,同年进入北京大学,就读于中文系。

在高中老师陈敏西眼里,马晓光是一个“有意思的小精巴豆儿”。爱玩和聪明是马晓光留给她最深的印象。

“那孩子太有意思了,用现在的话说,那孩子功课一把罩,运动人缘也是一把罩。”陈敏西老师说。

马晓光是一个很有主见,性很强,而且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学生。他在学校里一直担任学校的学生会,虽个儿不高,但领导能力强,学习好,聪明,乐于帮助人,和同学们相处也非常好。马晓光爱打篮球,而且是每天都要玩,在临高考前也是一样。当时在三中篮球场上,每天上完自习从不间断地打一两个小时的篮球,而且从不晚睡的只有马晓光一个人,他一直都没有因为高考而打乱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在母亲眼里,苦难是马晓光成长的一笔财富。

10年,马晓光父母双双下放到山西省永济农村,当时两个孩子也跟随他们同时来到农村。当时马晓光还不足十岁,要跟随父母进行劳动,还要在父母劳动时照顾弟弟,同时要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习。这段经历使他性格中多了一份坚强,在后来的生活中更能不畏苦难。

“当时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太好,贵重的家具就是缝纫机。这个机子一是用来给孩子们改做衣服,另外就用来给他们做学习的书桌。”马晓光的母亲说。苦难反而让马晓光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没钱买很多的学习资料,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抄写需要的学习资料。1980年临高考前,家境比较好的邻居知道他家里有孩子要高考,特意送过来几斤豆腐,而这也成了马晓光考前最奢侈的营养大餐。

同时,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从某种程度上大大影响了马晓光的人生。

马晓光家算是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电视台的编辑,母亲是 *** 小学的教师,家庭学习氛围一直比较浓厚,环境开明民主。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是他首先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的言行和表率作用影响非常大。马晓光从小就看着自己的父亲、母亲每天忙于案头的学习和编辑工作,而且他一直都接受父母对于自己在学习方面的期望,所以他学习十分扎实和自觉。

马晓光有时候也犯错,但是父母只对他讲道理,从不打骂孩子,而且绝对不会在一个错误上一直对其进行说教和唠叨,不引发他的反感,这样做反而使他对犯过的错误记忆深刻,接受过批评后就不会再犯。

“我记得很清楚,我儿子的高考志愿三个栏里全写着北大。他对自己很自信,认为一定能考上北大,我们对他的意愿表示尊重。”马晓光的母亲说,后来得知儿子是全省高考文科状元,家里虽然高兴,但却极力让马晓光淡化自己的状元称号,不想他因此骄傲而不思进取。而显然在后来的生活和工作中,马晓光也做到了这一点。

年,马晓光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甭说是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即便就是一个中专毕业生都可以被称作高学历了。但马晓光没有满足于本科学历,而选择了继续深造。1987年,他拿到了文学硕士学位,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

马晓光和他的爱人都是中国人民大学老师。客观地说,选择教书其实就是马晓光的初衷,因为他很愿意做一门学问。但是5年后,他却成为新成立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一名工作人员。

在上世纪90年代的首都北京,想调换工作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但马晓光还是逮住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用人的机会。没有任何人引见,也没有任何关系可用,他拿着自己的简历就去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他回忆说:“非常简单,也没有考试,我和对方互相交谈了一番就被正式录用了。”

在进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之前,马晓光已经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讲师,取得了中级职称。但是到了新的工作单位后,他需要从主任科员干起。

“我觉得这一切都无所谓。只要你埋头苦干,再有一方面专长,还是能够脱颖而出的。”对于这一点,马晓光是这样理解的。

话是这样说的,马晓光也是这样落实的。他在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工作期间,有关大陆与台湾方面进行的大大小小的会谈,每一次都能见到他那忙碌的身影:写材料、参加会谈、头天晚上开会研究次日的会谈事宜、请示后方……哪一样都少不了他。其中备受瞩目的1993年的汪辜新加坡会谈、1998年辜振甫访问北京和上海、访问大陆等重大,他都是主要参与者之一。

2005年1月3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因晚期癌症不治在台北病逝,其追悼会定于同年2月2日在台北举行。

由于身体原因,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无法亲自前往辜振甫灵前祭奠。为此,汪道涵决定派三人作为其个人代表赴台吊唁辜振甫。最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秘书长李亚飞、研究部主任马晓光等三人,作为他的个人代表赴台吊唁辜振甫。

“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在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工作至今,马晓光非常注意这个做人准则,没有和任何同事红过脸。现在,他已经是综合局副局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秘书长,正厅级级别。

奢侈

文章标签: # 马晓光 # 高考 #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