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热门院校 热门院校

高考最后的90后,90后高考总分

tamoadmin 2024-05-29 人已围观

简介1.今年高考是最后一届90后吗2.人物│高考失败又怎样,90后女孩打拼四年在莞买3.高考0分女孩蒋多多,十几年过去了,如今她的生活怎么样?4.90后一代人的十八岁,即将集体谢幕 高考,无论放到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中都不会是一个无趣的话题,有的人甚至认为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美的。那段一起拼搏的青葱岁月,那时候对知识的渴求,还有没来得及表白就各奔东西的少男少女,总那么让人回味。  从70年代出发

1.今年高考是最后一届90后吗

2.人物│高考失败又怎样,90后女孩打拼四年在莞买

3.高考0分女孩蒋多多,十几年过去了,如今她的生活怎么样?

4.90后一代人的十八岁,即将集体谢幕

高考最后的90后,90后高考总分

高考,无论放到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中都不会是一个无趣的话题,有的人甚至认为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美的。那段一起拼搏的青葱岁月,那时候对知识的渴求,还有没来得及表白就各奔东西的少男少女,总那么让人回味。

 从70年代出发,高考已经走过了整整35个年头,每个年代的高考考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记者请来了几代高考人,为大家分享属于他们的高考故事。?

  70后考生:

 赶上“双轨制”头班车

 吴先生1976年出生,1995年在山东省参加高考,现在供职于中山一个国有企业。高考之前,吴先生一直生活在山东农村。

 他认为,自己当时在资讯方面是比较落后的,只知道努力读书,“高中三年几乎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我们那个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从早上5点半起床到晚上9点半睡觉,几乎天天如此,每个月只休息一天半。”

 然而,这样的高压学习方式下,依然有青春的冲动。吴先生说,自己高三的时候非常喜欢隔壁班的一个女同学,但是,担心表白会影响大家的学习,一直没有说过。

 高考那天早上,吴先生因为紧张呕吐了,“那个女同学在这时把自己准备的热水给我喝了。”这一幕,吴先生在17年后依然记得非常清晰,但是,当时的作文题目之类的问题,吴先生都不记得了,“高考成绩的应该是物理科,满分150分我考了148分。”

 高考后,吴先生到广州一高校读书,“其实那个时候还很懵懂,不清楚什么叫双轨制。”吴先生当时赶上了高校开始大规模收费的启动之年,“上一年级的师兄学费是一年400元,我的学费是1500元,经济压力很大。”

  80后考生:

 经历高考后其他考试如同浮云

 80后的阿轩现在供职于广州派驻中山的分支机构,他在2004年参加高考,时隔8年后回忆当年高考的情景,他至今仍历历在目。

 他告诉记者,考前一晚自己莫名兴奋,虽然10点多就已经上床睡觉,但一直在床上翻来翻去。

 每年高考,都会有很多家长

提出送仔女到考场,阿轩的妈妈也希望陪同他前往考场,但这份好意却被阿轩婉拒了。他透露:“妈妈陪着我反而觉得不自然,而且我不想令到自己太紧张,就当作平时返学甘,发挥会自然D。”

 7日上午到达考场后,阿轩印象最深刻的是,自己学校的科任老师全部穿上了清一色的大红T恤在考场门外为大家打气,教英语的班主任还特意给每个同学送上一颗幸运星,祝大家好运。

 对于文科生的阿轩来说,在整个高考过程中,除了数学之外,其他各科都算发挥正常,最后出来的总成绩跟一模比较贴近。他最记得的当年的作文题目是《语言与沟通》,对于这个题目,他认为范围很广,在写议论文体的时候,可以套用的例子非常多,因此作文的写作难度不大。但相对文科题目来说,他形容自己的数学在高考时真的“弱爆了”,最后出来的成绩比一模还要低70分。

 8年之后,再度谈高考,阿轩认为这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多是考心态、考毅力,“高考几乎是每个高中生的人生必经阶段,经历过高考之后,会发现其他考试都如同‘浮云’。”

  90后考生:

 高中时代完满的句号

 “2年前的今天,我急急忙忙跟着大家赶赴高考考场,一切就像是一场梦,睁眼闭眼间我已成了一个大二的学生。但那三天也许是我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回忆。”谈起高考,陈晓灵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她毕业于中山纪念中学,现在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 (微博) 数学系。

 其实,高考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恐怖,相反,在她看来,高考更像是我人生的一场洗礼。整个高中时代在这三天里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高考时也是小懒虫

 晓灵回忆到,高中时代,她是宿舍里公认的小懒虫。7点20分的早读,即使身为语文课代表,也一定要睡到7点10分才肯磨磨蹭蹭地起床。即使是在高考那几天,她也延续着这个“优良传统”。匆匆忙忙吃了个早饭,蹑手蹑脚地趁老师不注意溜进教室,除了教室里的气氛异常凝重,高考的第一天似乎和往常没什么太大区别。

 “滴答!”“滴答!”教室里安静的只剩下钟表的声音。5分钟过去了,10分钟过去了,谈话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焦急的翻书的声音,大家都生怕浪费了这一分一秒。

 也不记得是谁轻声说了句“差不多了,去考场吧!”,教室一下子又喧闹了起来,有的人唉声叹气埋怨这么快就要高考了,有的人开玩笑说自己要拿下怎样的好成绩,还有的人多愁善感感叹高中时代就要结束,说着说着,一大帮人浩浩荡荡地走在了去考场的路上。

高考是探索发现过程

 高考对于晓灵,并不是一场煎熬,而是一个探索发现的美妙过程。

 高考中,她发现原来传说中的那个扫一下就可以看出你有没有带手机的红外探测仪并没有出现。她还发现原来并不是每一个监考老师都板着一副严肃的脸,原来真的会有同学在考场上晕倒。最后,发现原来高考就是一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考试。

今年高考是最后一届90后吗

高远最后高考考了565分。

高远是青云中学高三14班的学生,出身精英家庭,是一名叛逆学霸因突发变故而自我放逐,后来加入青云高中14班后,感受到了班级的温暖与青春的力量,便逐渐走出阴霾并勇敢追求内心的梦。

高远高考考了565分,如愿考上民航飞行学院,10年后当上的民航机长,逐梦蓝天。高远的经历,让人唏嘘不已,若不是遇到任真这样的红颜知己,郝楠这样的良师益友,他或许不会那么快走出伤痛,奔向成功。

哥哥的去世,母亲的冷漠,让高远对自己的未来心灰意冷,都第二年读高三了,他还在浑浑噩噩,能在短短的时间内突破自我,真的不容易。高远瞒着父母偷偷去参加招飞体检,最后依旧是郝楠跟高远的妈妈谈心,高母才支持高远的决定,父母的支持,对孩子至关重要。

高远在剧中的人物扮演特点:

高远的扮演者是王源。王源,中国内地男歌手、演员、主持人、作家,组合TFBOYS成员,曾主演多部**、电视剧。在众多作品中,他扮演的角色形象各异,但都展现出了出色的演技和表演能力。在《追光的日子》中,王源饰演的角色名为高远。

高远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他的性格既有深沉、内敛的一面,也有热血、冲动的一面。王源在演绎这个角色时,成功地展现出了高远的性格特点,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王源在表演中注重细节,通过微妙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出高远内心的变化。在高远遇到挫折时,王源通过黯淡的眼神和无力的肢体语言表现出角色的失落和绝望;而在高远热血沸腾时,王源则通过坚定的眼神和有力的动作表现出角色的决心和勇气。

王源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他不仅在表演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还在音乐、主持、写作等方面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他的努力和才华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全方位发展的艺人形象。

人物│高考失败又怎样,90后女孩打拼四年在莞买

在世人的眼中我们90后可能是最怪的。其实不是,90后的人很也单纯。只是我们90后在世人的磨砺下成了生活高手,我们是双面人更甚多面人。我们玩“非主流”,我们装深沉,我们装伤感,我们在网络上扮演看尽事态苍桑的浪人,为的只是证明自己的存姬缉灌垦弑旧鬼驯邯沫在而已,为的只是让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我们而已。我们不懂表达,也找不到诉说的对象,所以更多的时候选择了沉默,然后在死亡般的静寂中把自己幻想成刀枪不入的巨人,用藐视一切的姿态,去行走于这个世界。到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哪一面是真实的,所以学会了伪装,却忘记学会去看自己内心的渴望。。其实“90后”的“非主流”路线一直保持着最明亮的忧伤和明媚的鵚费。大人们始终认为我们不懂这个社会,他们觉得我们依旧是那个浸泡在童话蜜缸里的娃娃,看到世界是美好的。不对,我们早就明白社会的浑浊和黑暗,从比我们还自以为是的大人们身上我们就读懂了这个社会。我们不另类,只是我们不会表达,不想表达。 不是因为冷血,不是因为没感情。懂么?

高考0分女孩蒋多多,十几年过去了,如今她的生活怎么样?

一名来自东莞平安人寿员工的感悟:可以这么说,我是在微信朋友圈里,看着刘付丹童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而且她近几年成长速度之快,让她在我的朋友圈里显得格外亮眼;因此恰逢这举国高考之际,我想讲一讲她,告诉大家,人生充满着无限可能,高考很重要,但并非唯一出路。

2013年9月,东莞平安人寿对外发起韶关梅塘平安希望小学支教行动,十分凑巧,我与刘付丹不约而同地一起报名参加并都通过了最终考核,成为支教行动的一名志愿者。更巧的是我们还被分在了同一批支教小队里。

我教音乐,她教美术。第一次听到她的名字,我就很自以为是的认为她爸姓刘,她妈姓付,所以给她取名叫刘付丹,后来才知道刘付原来是个复姓。

刘付丹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从小父母就常年外出打工,仨姐弟是跟着爷爷奶奶一块长大的。

小时候的刘付丹很争气,上学用功努力,考试成绩总在班里排前五,三好学生等奖状更是贴满家里整面客厅墙,虽然家乡地处偏远地区,教育条件差,但刘付丹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市里的高中,这在她家乡的中考史上都属于前无古人的壮举。

刘付丹小时候就流露出优秀的绘画天赋,高中更是选择了美术专业。

但就在她踌躇满志备战高考时,不幸降临到了她的身上,她的父亲因患癌症离世了,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到了母亲一个人的身上,巨大的打击也让刘付丹放弃了开销巨大的美术专业,并且为了尽快替母亲分担压力,刘付丹没有选择继续上大学,高考一结束,她就来了东莞,与母亲一起打工。

因为父亲的病逝,刘付丹的母亲极具保险意识地给家人都购买了保险,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母亲的保单服务人员艳姐到家中送保单时见到刘付丹,并有意向招刘付丹当她的业务助理,刘付丹本着去大公司学东西的目的一下子就答应了,从此她的命运开始和平安联系起来,几个月后又转做了营业部秘书,而参与支教就发生在这一期间。

为期一周的支教时光短暂充实而富有意义,我们与孩子们都留下了难忘而美好的回忆,当时的刘付丹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位开朗活泼,积极热情,偶尔冒点傻气的女孩。支教最后一天她对我说自己很想学吉他,我于是就把我教学用的吉他送给她留个纪念。

那时的刘付丹已经在营业部秘书这个岗位上做了两年了,每天看着她的营业部经理月收入打的税比自己一年的工资还高,她当时的内心非常纠结,经常半夜醒来思考自己的人生,她渴望成长,渴望更高的收入,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

终于她决定再一次加入平安,只不过这次她是以平安保险代理人的身份。

与所有刚起步的保险从业人员一样,刘付丹起初遭受了无数的拒绝,无数的冷眼,因为缺乏人脉的积累,她只能从最困难的陌生拜访起步,一家一家店铺去敲门,为的是尽可能更多的跟人讲保险。

有一次她跟一个以前的同学联系推介保险,那位同学竟然说她是在做传销,并把她的电话给拉黑了,当时这件事对刘付丹的打击很大,心里很难受,但刘付丹并没有因此放弃,相反比之前更加努力,每天坐公交车,见人就开口讲保险,因为刘付丹知道,开口就有机会,不开口就一点机会都没有;

白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刘付丹都坚持做大量的陌生拜访,而到了晚上不管多晚,一定要把产品知识和保险的tk研究透,以此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刘付丹通过自己的努力,在2014年1月1日,仅用半年的时间就晋升成为业务主管,从此开启了她人生的新篇章,收入也迈向了新台阶。

后来从金牌主持人到优秀导师,从件数王到品质之星,执着努力的她在平安这个大舞台上一次次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同时在平安,刘付丹也实现了很多的人生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拥有人生第一辆车,人生第一套房……

现在刘付丹回想起来,如果没有当初的选择,没有当初的坚持,那么绝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收获。

如果不是我亲眼见证,我也不相信这样短短四年的蜕变奇迹会在刘付丹这样一个90后女孩身上发生。

我很庆幸与她的相识,因为她让我相信人的努力完全可以扫除学历、资历、人脉等条件的限制,最终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她今天所取得的成就,相信已经远远超出了许多高校毕业生。当然,我不是在此宣扬读书无用论,读大学没有意义之类的观点,我只是想表达一次高考不足以对我们的人生起到关键的决定性作用。

而刘付丹的成功从侧面也体现出这个社会、尤其是保险这个行业的巨大包容性,它为每位从业者提供了一个改变人生最为公平的发展平台,而这样一个平台,也许就是你离梦想最接近的地方。

是这个吗?

90后一代人的十八岁,即将集体谢幕

一年一度的高考对于希望通过高考改变人生的莘莘学子来说,不仅仅只是一场考试,而是实现自己人生腾跃梦想的起点。为此,学生们勤勉苦读,就为了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但在2006年,有这样一位特别的高考女孩蒋多多,她参加高考并不是为了求取任何的“功名”,而是为了一个特殊的目的。

蒋多多出生在河南南阳的一个农村家庭里,父母都是农民,但都意识到读书能改变孩子的人生。因此,他们鼓励蒋多多在学业上用功。蒋多多也确实做到了。她从小学升到高中,成绩一直都很优秀。但升至高二后,她迷上了看小说。兴致所至,她也信笔写了一些小文章和短篇小说以自娱,还拿了其中的一篇去投稿,并幸运地刊行了。这让蒋多多对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对自己也有了自信,也因此对功课越来越不上心,使得成绩从此一落千丈。父母和家长软硬兼施,劝说她暂时放弃写作,把精力放在学业上。可她就是油盐不进,只顾自己的文学创作,并且渐渐对高考制度产生强烈的反感。

在2006年参加高考时,蒋多多在第一门语文考试中,没有回答任何一道题,只是在考卷上写满了八千字来尽情抒发她对高考制度的不满。蒋多多以为自己独特的答卷方式会让有关部门引起重视,从而改进高考制度。但蒋多多毕竟只有十几岁,她的经历和经验都很有限,误判了自己这一“壮举”的结果。考试成绩公布后,她发现自己得了零分。此外,她还得到一份因她对待高考态度不端正,对她这种行为进行批评教训的训诫书。

教育局曾表示,可以帮助她复读,重新参加高考,但蒋多多此时还是一心抵抗高考,认为依靠自己的写作能力可以生活下去。之后的她尽管努力钻研写作,她写的文章却始终没有得到发表。

蒋多多因此牺牲掉了自己本可以继续读大学的前程,而换来的也是父母对她深深的失望和师长对她的冷漠。她无法面对家里的父母和她无法靠写作维生的事实,但仍旧相信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闯出一番天地。因此,她离开家,去到郑州和菏泽找工作。但城市并没有像她所预期的那样给她足够好的机会,因此她最后只能回家跟着母亲务农并且如村里其他女孩一样,早早地嫁人生子。这样,她的一生都被自己给耽误了,一辈子可能都走不出去她的家乡。

不得不说,了解了蒋多多的故事,很为她惋惜。本来应该是一个很聪明好学的孩子,按照她的老师的估计,如果她坚持用功,毕业后能考入一本大学。但她在不成熟的年纪就放弃了这一切,一心追自己的写作梦和城市梦,使得自己最后被生活撞得头破血流。其实,只要她在放弃高考后能坚持写作的话,我相信,到现在也会有一定的成绩。可惜,她没有坚持,可能她家里也没有条件支持她这样做。很遗憾,蒋多多的人生就这样被翻转了。但希望更多的学子在了解到蒋多多的经历后,莫要轻易放弃学业。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是唯一可以改变命运的一条道路。

莎士比亚说:青春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无踪。

打开朋友圈,被里面一群18岁的“少男少女”刷屏了。

仔细一看,原来是23岁的小张,25岁的老王,还有刚结婚当妈的茉莉,他们在享受着自己18岁那年的阳光。

90后这代人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所以从小就爱凑热闹,长大了就牢牢把持着互联网社交的话语权。

可能是因为一个人孤独了很久。

2018年即将来临,最后一批90后就将满18岁,从某种程度上,这也意味着90后这一代人将作为成年人开始新的征程。

就像好的**作品不会因为时代的不同让观众产生反差感,它只不过是一种载体,其内核对于人性的探究,对于社会的思考是可以让不同年代的人产生相同的共鸣。

18岁也一样。

不管是80后的18岁还是90后的18岁,每一代人的18岁都是青春里最美好的时光:

憧憬爱情,渴望自由,探寻未知,挥霍时光。

刘同说,谁的青春不迷茫。

这就是18岁,属于每个年代人的芳华。

时光易老,经不起感慨,也经不起回眸。

18岁的时候,应该是高中毕业刚上大一的时候。

那是一种从高考应试教育重压下解脱出来的快感。

在高考结束的那个夜晚,勇敢去跟暗恋三年的人表白。

有晚风吹,带啤酒味,刘海下的眼睛犹如星空乱缀。

九月时节,踏上不同的列车,奔向一座陌生的城市。

欢迎来到黄金象牙塔,青春失乐园。

或四个人,或六个人,组成兄弟团,合成姐妹花。

上课,睡觉,迟到,逃跑......

不同的地图,相同的玩法。

大口的呼吸女生浴室外的洗发水香气;大口的呼吸男生操场上的阳刚气息。

在午夜狂欢,在黎明昏睡,在黑白交接的零点狂写作业。

忘掉一个人很难,喜欢上一个人却很容易。

操场上投篮命中的那个背影,树梢下撩起头发的那个瞬间。

总之,18岁的时候情窦初开,18岁的时候最想恋爱。

诚如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里说的那样:

“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18岁那年,长大了的人人都爱,在其中的还没明白。

18岁是青春最好的年纪,过了它,最好的时刻就是当下。

当最后一批90后都已经长大,18岁就留给过去,把此刻留给自己。

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但后面才发现自己是最平凡不过的普通人。

上班下班,混吃等死,跨越几十年,却都是宿命。

18岁的时候自视清高,谈钱满是铜臭味;

18岁的时候体力非凡,熬夜总是家常便饭。

18岁的时候最有梦想,那是真的梦想,和欲望无关。

后来,以为努力工作,拼命加班,就会得到生活善待。

可是,意外总是一再而在:

小生命会在幼儿园遭到虐待,工资没有房价跑得快,环境会让人突然患上癌......

用很多时间去彷徨,然后在某个瞬间成长。

可是,这世界上没有平行时空,在互联网连接一切的时代,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

50年代祖辈们建设祖国,80年代父辈们改革开放,一代人又一代人接力改变着这个家园,现在,轮到我们90后了。

没有金钱,但我们有爱心:

社交软件里的每日捐步,只为了能够尽我们的绵薄之力;“一元购画”、“和你同一天生的人”等活动,即使善意一次次被人利用,我们依然相信爱的存在。

没有权力,但我们有责任:

不管“大老虎”还是“小苍蝇”,微博是我们的舆论阵地;不管三原色还是亲子园,朋友圈是我们的枪与武器。

老祖宗教导的匹夫有责,90后从来不曾忘记。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正在努力前行,用自己的真心去付出,用自己的汗水去获取:

升职加薪了,结婚生子了,可以给父母钱花了,可以带ta去旅游了......纵使生活不易,依然是且行且珍惜。

喜欢席慕容《青春》里的一段话: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 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对于90后来说,18岁的青春即将一去不复返,等待着的是28岁,38岁,48岁以后的一个又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就像今年在朋友圈里”秃了“”凉了“的90后成为话题一样,过去的一代人曾经也有,未来的一代人也将体会;

也像今年在朋友圈里被玩坏了的油腻中年人一样,90后也会在不远的将来被新时代的人再diss一遍。

人生,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只是,我们都曾年轻过,那就够了。

冯小刚拍《芳华》的初衷是对自己在文工团那段青春时光的追溯。

他在做客近期的《晓说》时,聊到自己为什么年近60拍了一部致自己青春的**时表示:

如果当年刚离开文工团就拍一部致自己青春的**,可能要拍得东西太多了。离开它几十年之后,其实忘了太多的东西,你真正记住的,其实就那点事了,反而能让你抓住重点了,就是那些文工团女孩子的脸的记忆,她们的舞姿的记忆。

从生理学上来讲,人一般在20岁出头时脑容量就达到了峰值,并由此开始慢慢下降,尤其是和记忆力有关的部位,比如海马体。

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年龄的增长记忆力就一定会下降,比如曾经经历的那些事情。

18岁那年,发生了很多事,有的那年就忘了,有的至今刻骨铭心。毕竟,人总是会怀念过去,曾梦想仗剑走天涯,曾渴望与TA四海为家。

1611年,伟大的莎士比亚在其戏剧《暴风雨》中写道: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2017年12月31日,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当90后整整一代人走完18岁的青春,是时候转身启程下一段时光了。

文章标签: # 高考 # 自己 #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