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科技 教育科技

高考科技文阅读十大陷阱_2013高考科技文阅读

tamoadmin 2024-05-20 人已围观

简介2013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课标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Ⅱ.考试内容一、考核目标与要求2013年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20

高考科技文阅读十大陷阱_2013高考科技文阅读

2013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课标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2013年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2013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课标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2013年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运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追问需要背诵64篇,具体那几篇回答高考古诗文背诵篇目(64篇)

1.《论语》子曰:2.《鱼我所欲也》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曹刿论战》 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6.《前出师表》 诸葛亮 7.《桃花源记》 陶渊明8.《三峡》 郦道元 9.《马说》 韩愈 10.《陋室铭》 刘禹锡 11.《小石潭记》 柳宗元 12.《岳阳楼记》 范仲淹 13.《醉翁亭记》 欧阳修 14.《爱莲说》 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宋濂17、《关睢》 诗经18.《蒹葭》 诗经 19.《观沧海》 曹操20.《饮酒》 陶渊明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2.《次北固山下》王湾23.《使至塞上》 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25.《行路难》 李白金樽 26.《望岳》 杜甫 27.《春望》 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32.《观刈麦》 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 李贺35.《赤壁》 杜牧36.《泊秦淮》 杜牧37.《夜雨寄北》 李商隐38.《无题》 李商隐 39.《相见欢》 李煜无言40.《渔家傲》 范仲淹塞下 41.《浣溪沙》 晏殊一曲 42.《登飞来峰》 王安石43.《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苏轼老夫 44.《水调歌头》 苏轼明月 45.《游山西村》 陆游46.《破阵子》 辛弃疾醉里 47.《过零丁洋》 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9.《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50.《己亥杂诗》 龚自珍 51.《劝学》 荀子 52.《逍遥游》 庄子53.《师说》韩愈54.《阿房宫赋》杜牧 55.《赤壁赋》 苏轼56.《氓》 诗经57.《离骚》 屈原长太息58.《蜀道难》 李白59.《登高》 杜甫 60.《琵琶行》白居易 61.《锦瑟》 李商隐 62.《虞美人》 李煜 63.《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6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运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追问需要背诵64篇,具体那几篇回答高考古诗文背诵篇目(64篇)

1.《论语》子曰:2.《鱼我所欲也》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曹刿论战》 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6.《前出师表》 诸葛亮 7.《桃花源记》 陶渊明8.《三峡》 郦道元 9.《马说》 韩愈 10.《陋室铭》 刘禹锡 11.《小石潭记》 柳宗元 12.《岳阳楼记》 范仲淹 13.《醉翁亭记》 欧阳修 14.《爱莲说》 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宋濂17、《关睢》 诗经18.《蒹葭》 诗经 19.《观沧海》 曹操20.《饮酒》 陶渊明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2.《次北固山下》王湾23.《使至塞上》 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25.《行路难》 李白金樽 26.《望岳》 杜甫 27.《春望》 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32.《观刈麦》 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 李贺35.《赤壁》 杜牧36.《泊秦淮》 杜牧37.《夜雨寄北》 李商隐38.《无题》 李商隐 39.《相见欢》 李煜无言40.《渔家傲》 范仲淹塞下 41.《浣溪沙》 晏殊一曲 42.《登飞来峰》 王安石43.《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苏轼老夫 44.《水调歌头》 苏轼明月 45.《游山西村》 陆游46.《破阵子》 辛弃疾醉里 47.《过零丁洋》 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9.《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50.《己亥杂诗》 龚自珍 51.《劝学》 荀子 52.《逍遥游》 庄子53.《师说》韩愈54.《阿房宫赋》杜牧 55.《赤壁赋》 苏轼56.《氓》 诗经57.《离骚》 屈原长太息58.《蜀道难》 李白59.《登高》 杜甫 60.《琵琶行》白居易 61.《锦瑟》 李商隐 62.《虞美人》 李煜 63.《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6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内容: 自然科学类文章(包括科技说明文和科技新闻)的阅读理解占13%的分值,占分比例是较大的,把这一块做好了,必然能较大幅度地提升高考语文成绩。因此,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复习应考的效率。

首先,要吃透“考纲”,熟悉“考题”。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测试要求虽然是放在“现代文阅读”中,与社会科学类、文学作品一同说明的,但只要对近年来高考试题作一番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其基本规律。1.从能力层级看,一般属于B(理解)、C(分析综合)两个层级。2.从考查点来看,一般包括:(1)理解重要词语(主要是概念)的含义,(2)理解并解释重要的句子,(3)筛选并提取信息,(4)归纳内容要点,(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6)根据文章内容、观点作合理的推断。3.从题型看,都是单选判断题,一般为4个小题,12分,提供的文章一般在700字左右。4.从难度看,一般在0.6左右,属中档题,正是考生稍稍“跳一跳,够得着”的考题。

其次,要了解文体特点,把握解题基本方向。从近年来高考试题看,所选自然科学类文章一般有如下特点。

1.时代感强。选文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人类关于生物科学、电子通讯、天文学等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从时限看,一般是最近几年的文章,有的甚至就是当年的文章。

2.客观性。一般来说,社会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基本价值在以情感人或以理服人,偏重于作者主观情意的表达,而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基本价值在于向人们传授新知识、传递新信息,偏重于对知识、信息的客观陈述,较少情感成分。

3.内容的单一性。这首先表现为选文基本上是一文一意,一篇文章只介绍一种新知识,或一项新发现、新理论,内容不复杂;其次表现为词义、句义的“惟一”性,一个术语,一个句子,只有一个意思,不存在见仁见智的多解现象,不容发挥。

4.表达的明晰性。文学作品讲究含蓄,往往采用双关、夸张等手法,就怕读者一眼看穿了,自然科学类文章则相反,用语明了,就希望读者一看便知,一读就懂。

第三,掌握方法,循序解题。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答题,是高考答好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的必备基本功。较有效的方法和程序是:

1.初读,采用快速扫描阅读方法,一目十行,有个“印象”就行,不求甚解。

2.再读,思维要积极灵活,高度集中,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地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把握整体文意。同时动笔划出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如“目前”、“将会”、“已经”、“最……”、“除……之外”、“大概”、“也许”、“可能”、“其”、“这”、“与此相反”、“如此”以及那些表示事物之间发展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而关键句则主要包括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阅读解题的突破口,也是命题者常常关注、爱做“手脚”的地方,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3.看清题目要求,查检选项,一一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找出答案。这一步的关键在于对照比较。对照比较应注意的问题下边将谈到。

第四,要学会换位思考,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一篇自然科学类文章,可以用来作为考题的“点”是不少的。命题者首先考虑的恐怕是考题的价值定位问题。由于前述“考纲”的要求和文体特点的制约,科技文阅读测试的价值就应定位于考查考生阅读此类文章的基本能力。这基本能力就是“考纲”的要求,这些要求落实到科技类文章中,考查的“点”就相应减少了许多。命题者会从哪些角度去设题,以落实这些能力点呢?考生不妨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去思考,去揣摩,定会茅塞顿开,大有收获。

其实,换位思考的过程,就是寻找恰当的解题思路的过程。思路得当,将会事半功倍。从近年来高考科技文阅读测试的基本情况看,命题者设题的一般思路有:

1.曲解原意

例(1)“未发现具有已接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意思是(1995年高考第21题,限于篇幅,原文未录)

A.不知道已经接收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

B.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

C.不能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

D.已接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B项是正确答案。其中C项属于曲解原意,因为已经接收到了电波讯号的是我们地球人,不是外星人,而且原句关注的是“电波源”被发现否?无需过问“电波源”处是否“接收到了讯号”。D项也属类似错误,把“发现”的对象理解成“特征”。

2.因果倒置

例(2)按照传统的看法,下列对动物冬眠时心脏工作原理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1999年高考第18题)

A.随着温度的降低,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B.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

C.即使在低温条件下,心脏仍能保持在非低温条件下收缩和舒张的原状不变。

D.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增强,从而使心脏的收缩也随之增强。

正确答案是A。B项是错误的,原因就是颠倒了因果关系。因为原文第二自然段明确指出,“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心脏就收缩;当钙离子排出心脏细胞时,心脏就舒张”,这是冬眠动物和非冬眠动物所共同具有的“心脏工作的原理”,因果关系十分明晰,B项将它颠倒过来,是不能作为对于动物冬眠的奥秘的解说的。

3.强拉因果

即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这类试题往往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必须认真辨析。

例(3)文中认为“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1999年高考第19题)

A.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冬眠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

B. HP是在冬眠动物的血液中新发现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C. HP不能在非冬眠动物体内找到,而它的出现周期又跟冬眠动物的冬眠周期相同。

D.在发现HP之前,人们一直没有发现动物体内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

正确答案为D项。它之所以不能作为根据,是因为“人们一直没有发现动物体内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并不能证明HP发现以后,HP就一定会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4.偷换概念。

例(4)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1999年高考第17题)

A.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某些哺乳动物在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从而具备了冬眠的功能。

B.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

C.冬眠的哺乳动物比起人类来具有更强的体温调节机制。

D.冬眠的哺乳动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动物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体温是否可以调节。

正确选项为B项。因为原文第一自然段是说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而B项改成了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偷换概念,故错。

5.超前肯定

例(5)下列语句不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1995年高考第23题)

A.探索宇宙人处的未知讯号。

B.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在哪里。

C.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D.是外星人发出的电波吗。

答案是C项。因为,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其阐述的内容并没有作肯定判断,一直是利用问句形式或“有可能”“可能是”等字样做或然判断,而C项是肯定判断,故不适合作本文标题。类似的例子如1998年高考第26题C项就把假设的现象说成“已经”出现的现象。

6.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这类试题只要认真对照原文,不难发现其错误。

例(6)文中的“三次”和“两次”是指(1995年高考第20题)

A.向宇宙中的37个讯号分阶段进行调查的次数

B.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片调查的次数

C.使用两种不同波长的电波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D.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

正确答案是C项。而B项中说“分片调查”,文中并无此意,属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故错。

7.以偏概全,混淆范围大小

例(7)根据文意,对“肠”脑中几乎能够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1997年高考第21题)

A.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绝大部分物质存在于肠脑之中。

B.颅脑依赖肠脑中的绝大部分物质进行运转和控制活动。

C.肠脑中具有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需相同的绝大部分物质。

D.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

正确选项为C项。D项错在弄错了范围,题干原句说“几乎能找到”,说明还有一小部分找不到,故不能说成“所有的物质”。

8.指代不明,或理解指代出错

解答此类试题,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例(8) 1999年高考第18题(题例见本文“因果倒置”条)C项,只要弄清楚原文第二自然段“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的“此”所指代的内容,就能判断C项是错的。因为,“此”指代“非冬眠动物”“随着温度的降低”“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那么,与“非冬眠动物”这一特征“相反”,即冬眠动物在低温条件下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反而提高,这也就必将导致心脏的舒张加强。因此说“保持”“原状不变”就是不对的。类似的情况,如1996年高考第21题,要选准A项,也得弄清这个选项前边“那意味着”中的“那”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才有可能。

文章标签: # 阅读 # 分析 # 理解